



如果你像鷹一樣沖上云霄俯瞰湖湘大地,斜亙西北的雪峰山脈與逶迤西南的衡山山脈像兩條蒼勁的手臂,將婁底捧在掌心,東部地形起伏平緩,丘崗延綿,西部山勢雄厚險峻,峰巒重疊;東部漣水東流,經漣源、婁星、雙峰,納孫水、湄江、測水匯湘江,西部資江北去,流經冷水江、新化,浩浩蕩蕩奔向洞庭湖。這里原始遺風千姿百態,民俗事象多姿多彩,古韻與生機相得益彰,綠色與紅色相映成畫,每一座山都藏著傳說,每一條河都流淌著故事……直到今天,人們依然對2022年立春日記憶猶新,充滿新意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直抵心靈的人文情懷,讓世界領略著中華文化和奧林匹克的和合共生。作為北京冬奧會期間一項重要文化內容,“中華瑰寶—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”也在同一天開展,1928件藝術瑰寶爭奇斗艷,流光溢彩。



來自婁底的三位“木雕儺神”穿越時空,攜6件儺面、服飾躋身“粉墨傳奇”傳統戲曲藝術版塊,于時光流溯中展示沉淀的梅山神韻。流傳于草野的梅山儺戲,登上代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大雅之堂,這并不是第一次。從作為“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會”開幕式中方演出節目,到2010年受邀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演出,這些高光時刻,曾讓梅山儺戲獲得“中國民間戲劇的奇葩”“真正古老的中國民間儺戲”等贊謂。梅山儺戲,一個以遠古蚩尤為祖源的古老戲種,是記錄千百年來湘中歷史、文化、藝術、宗教演化過程的活性載體,被稱為民間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梅山儺戲主要流傳于古梅山地區,以冷水江市鐸山鎮為核心向周邊輻射,是民間舉行祈福、求子、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、自娛戲劇形式,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
李新吾,中國儺戲學研究會顧問、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梅山文化研究委員會主委,20世紀90年代開始潛心于梅山文化的搶救、保護與研究工作,20多年來聚集了一支上百人的志愿者隊伍,對梅山文化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田野調查與學術探究,主編有《大梅山研究》《梅山蚩尤文化研究》等叢書,不僅真實記錄了許多寶貴的梅山地域田野作業第一手資料,并且綜合歷史、考古、文獻研究等領域的新成果,用人類學方法對田野資料進行了獨到而精辟的辨析,形成了對梅山文化的歷史淵源、文化屬性、族群主體的獨特識見。李新吾介紹,“梅山儺戲它所要表達的一個主題就是講清楚我是誰?我要做什么?所以它是演給祖先看的,它所表演的內容就是祖先生產生活的故事,所表達的場景就是祖先最熟悉的場景,它的作用就是告慰祖先,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?!?/section>


“正月子飄呀是新年,情哥哥莫賭錢,千方百計只想贏,十個賭錢九個輸……”在冷水江市鐸山鎮,在牛角號的嗚咽聲中,當平日里普普通通的鄉鄰們穿上戲服、戴上面具,神圣的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已然降臨。村民們正在演出的是梅山儺戲的劇目《搬鋸匠》,夸張的肢體語言,幽默的劇情,譏誚的唱詞,時而博得圍觀者大笑,在香火繚繞的莊嚴神壇前,這種隨意任性的表演,除了取悅觀眾,最終目的是為了取悅祖先。這個祖先,是神壇上倒立行走的“張五郎”,是村民臉上這些粗獷威嚴的神人面具,是袍服頭飾上一針一線縫成的圖騰印記,甚至,這項古老儀式中的每一個轉身、每一個手訣、每一次頷首,都隱藏著祖先的暗示。李新吾介紹,“儺戲它最大的功能,就是抒發我們祖先那種種族繁衍的愿望,要求男女和好,要求夫妻同心,最后發展到家國同心,構建它的基本主題?!?/section>人類社會發展起來之后,隨著民智的開化,宗教形式和神鬼的震懾作用不再是儺戲的唯一目的,它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存在于民間。今天,在湘中地區,每逢重要節日或者舉辦慶?;顒訒r,人們都可以看到儺戲表演,流傳了幾千年的梅山儺戲已成為婁底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重要名片,向世人展示著梅山文化的璀璨魅力。

入伏以后,暑熱蟬鳴,瓜果相繼成熟,稻谷揚花抽穗,一年中最好的光景。每年夏至過后,湘中一帶會迎來獨特的傳統節日—嘗新節。2022年農歷六月十五日,在漣源古塘鄉古塘村李慶林家,出嫁的女兒們早早地回到娘家,一家四代忙前忙后,只為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。辣椒、茄子、苦瓜、玉米、豆角……這些飽吸陽光和雨露的食物,一一被兒孫們從菜園里采摘回來,烹熟后熱氣騰騰地擺上堂屋的供桌,供上蒼和祖先品嘗。嘗新節,顧名思義就是要“嘗新”,這一天家家戶戶煮著新長成的食物祭祀祖先,此時稻子尚未成熟,人們就用稻穗來完成這個儀式,既有對自然恩賜的感恩,又有辛勤勞作之后的自我款待。“夏至三庚進伏,進伏逢卯嘗新”,在梅山方言中,“卯”和“滿”諧音,象征五谷滿收,所以嘗新節并沒有統一固定的過節日期,每年根據節氣的變化來確定。除了家人團圓,親朋好友間也會相互走動拜訪,因在外地的兒女受疫情影響不能趕回家來,退休教師李楚彬便來到老友吳首卿家,一個擅長作對聯,一個喜歡唱山歌,兩人聚到一起,自然有說不完話。“山歌好唱口難開,楊梅好吃樹難栽,白米飯好吃田難踩,鯉魚好吃在深潭……”幾杯米酒下肚,吳首卿的山歌張口就來,驚起屋檐下的一群燕子。幾經思索,李楚彬也醞釀出一幅對聯:“‘出卯時工,煉勤儉性;嘗辛苦味,養善良心’,這幅對聯寫的嘗新,卯時就是天光泛亮的時候,農民清早出去做工,嘗到這個辛苦味,養了你的善良心,農民就是這樣的?!?/section>時代向前發展,嘗新節祈求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的本意正在淡化,逐漸演變為人們融洽親情、感悟鄉愁的載體,農事的艱辛也只在古老的歌謠和人們的回憶里存在。

嘗新節過后,雨水漸少,日照持續充足,抽穗后的稻谷飽汲生長能量,逐漸顆粒飽滿。水稻是中國最古老的農作物,這個以水、泥土、陽光而存在的植物,在發芽、生長、成熟、收割的過程中,契合著四季更替的每一個轉輪,構建了獨一無二的稻作文明。今年夏天的超長日照,讓紫鵲界梯田的水稻在處暑時節就開始飄黃,這天,篾匠羅定升找出很久沒用的工具,砍竹破蔑修補曬簟籮筐,著手迎接秋收。有人說,紫鵲界的農民是最悠閑的農民,“天下大澇,此地無憂;天下大旱,此地有收”,天然的灌溉系統,讓農民從來不會為水而發愁。也有人說,紫鵲界的農民是最辛苦的農民,“山有多高,田就有多高”,羅定升是種糧大戶,他家8畝多水田,被分成了132丘田塊,最遠的一丘田在五里外的山坡上,一擔牛糞挑過去,中間要歇四趟腳。考古發現,紫鵲界稻作文化可追溯至秦代。因為山多,在以農業為主導的農耕社會里,先民不斷向山要地,從平緩的河谷到白云繚繞的山巔,凡有土地,皆開拓成田,于是山山嶺嶺便布滿了層層疊疊,充滿韻律的梯田。

令人驚奇的是,這8萬畝梯田中,沒有任何山塘、水庫,憑借獨特的基巖裂隙水源,構筑起純天然的自流灌溉工程。漫山的梯田由無數灌溉水系網連接,每塊梯田既是蓄水池,也是保土床,既保障了水稻灌溉,又防治了水土流失。但存方寸地,留與子孫耕。今天,紫鵲界梯田仍養育著16個村莊,1萬多村民,他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生產方式。“這里的每一丘田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,耕種了幾代人了,我們只要維持原樣,就可以等著豐收?!绷_定升還將自家的木房子改造成農家樂,兩口子相互配合,把地里家里都打理得井井有條。地者,政之本也。土地承載著安身立命、繁衍生息的光榮夢想。世代以地謀生的山民們珍視土地、崇拜土地、敬重土地,每年收割過后,村民們會用脫粒后的稻草扎成草龍,祭過天地和祖先,鑼鼓響起,伴隨一聲聲響徹山野的吆喝,威風凜凜的草龍,時而在田埂上飛舞,時而在院落里盤旋,山民們以這樣熱鬧的方式慶祝豐收,也祈禱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每年高考放榜季,在漣源市橋頭鎮的顏氏宗祠,一年一度的助學儀式正式上演,各個房系敲鑼打鼓前來助興,祠堂內外龍騰獅舞,族人們用最高禮儀慶祝這場宗族盛事。



2022年,顏氏宗族有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,13人考上碩士研究生,42人考上一本大學,這些顏氏后生,被一一請入祠堂,向祖先報告喜訊,接受族人的祝福和獎勵,漣源市顏子文化研究會會長顏旭鳳介紹,“這些獎金都是族人們無償捐助的,無非就是激勵顏氏后裔奮發圖強,將良好的顏氏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?!?/section>為光宗耀祖而激勵下一代奮發圖強,這是一個家族的樸素愿望,千萬個愿望匯集在一起,就成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。祠堂,本是北方的產物,湘中一帶祠堂的興起,源于歷史上幾次移民潮,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元末明初的“江西填湖廣?!薄熬映?,多豫章籍?!痹髦坏膽馉幨沟煤嫌绕涫窍嬷械貐^人口大量減少,土地相對富余。明朝建立后,為緩解江西一帶人多地少的矛盾,皇室強行命令江西人口遷徙湖廣,成千上萬的移民扶老攜幼,長途跋涉,進入湖南,其中有一群人,來到了商貿發達、水土肥沃的楊家灘安身立命,他們或開設商鋪,或買地置業,共同推動著這片土地繁榮與發展。一個個家族就這樣定居下來,不斷開枝散葉,延續著香火。漸漸地,人丁興旺的土地上,開始有了一座座威嚴的建筑——祠堂。




在楊家灘大沖村,青磚黑瓦的彭氏宗祠莊嚴聳立,與碧綠的田野相映成畫,彭氏宗祠始建于明代,后世幾經修繕,乃成今天規模,是婁底保存最完整、做工最考究的祠堂之一。95后青年彭鐵,大沖彭氏二十一代嗣孫,他剛剛經歷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,在座這記載了家族歲月的祠堂,他送給妻子一個別具一格的婚禮,莊重的儀式、喜慶的氛圍、溫暖的親情,在彭鐵看來,將婚禮放祠堂舉行,不僅是為了儀式感,更代表著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。祠堂是維系宗族的根,更是文化的根、道德的根,是族人們的精神居所。從彭氏祠堂的懸橫匾書中,可以看出彭氏先祖對后世的期許。







祠堂興盛之地,往往也是書香之地。雙峰縣杏子鋪鎮的朱氏宗祠,在湖光山色中屹立了百余年。此祠乃朱氏族中名人、晚清大儒朱堯階倡建,只要有人前往參觀,對雙峰縣地域文化頗有研究的朱氏后人朱劍平,就會抽空前來義務講解,向人們介紹這位讓他引以為豪的先祖:“朱堯階自幼聰穎,20歲補博士弟子員后,便開始居鄉講學,教授鄉里,為湘軍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將領。他與曾國藩、羅澤南是至交,并和曾國藩是道光十四年的同榜秀才,曾國藩的四個弟弟和兩個兒子均是朱堯階的門生,劉蓉、朱鐵橋等晚清名人均出自他門下?!?/section>和許多中國古代文人一樣,朱堯階一生淡于利祿,曾國藩曾多次請他出山輔佐自己,但均被朱堯階以課徒養親為由拒絕。他一生居于鄉野,耕讀授徒,清咸豐、同治年間,湘中一帶人才極盛,多出自朱堯階門下。朱堯階不事權貴、淡泊名利的文人風骨,來自祖輩耕讀傳家觀念的浸潤與培育,傳承著一代代人的耕讀理想,朱氏祠堂在很長一段時間,都承擔著教學的功能。今天的杏子鋪鎮大塘完全小學,就是由祠堂的廂房改建而成,古老祠堂與新式學校相依相存、融為一體,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,每到開學時節,老師會組織學生們來到祠堂,以一種簡單的誦讀儀式,表達對這位先祖的緬懷與敬意。“登堂有公是公非,懷一點偏心,即對祖宗不??;屋室要能容能讓,留半分情面,勿憂家族難和?!睆d中柱上朱堯階所書對聯,被一代代朱氏后人銘記與傳唱。

責編:康玉潔
來源:婁底綜合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