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《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》,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作出系統部署。 非學科“興趣班”問題多多 2021年7月“雙減”以來,學科類培訓被規范治理,學生的作業負擔、校外培訓負擔減少。學科補習不行,“興趣班”便成為廣大家長的選擇,像鋼琴班、足球班等藝術、體育類等非學科類培訓,成為市場“新寵”。然而,非學科類培訓收費高、培訓班收費后跑路等新聞頻頻出現。《意見》指出,面向中小學生(含3至6歲學齡前兒童)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(以下簡稱非學科類培訓)問題集中反映在資質不全、培訓行為不規范、培訓質量良莠不齊等,并對非學科類培訓提出全面規范。 培訓班怎么辦? 《意見》規定,從事培訓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體育、文化藝術、科技等相應類別的職業(專業)能力資質,(具體由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明確)或具有相應類別的教師資格證。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在崗教師,(含民辦中小學在職在崗教師),聘用外籍人員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。在日常運營上,不得開設學科類培訓相關內容。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相沖突,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:30,線上不得晚于21:00。線下培訓場所要配好音視頻監控設備,確保教室、戶外活動場地、活動室、周邊等場所無死角,具備與公安、教育等部門實時聯網的接口。 錢怎么收? 《意見》指出,培訓機構收費要明碼標價,向社會公開培訓內容、培訓時長、收費項目、收費標準等信息。禁止虛構原價、虛假優惠折價等價格欺詐行為。收費實行指定銀行、專用賬戶、??罟芾?。不得使用培訓貸。鼓勵先培訓、后收費。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、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,且不得超過5000元。 學校怎么引進校外機構? 學校方面,音樂、體育、美術等緊缺學科教師,要加強配備補充。音體美課程,要開齊、開足、上好。各地根據需求可以設置“白名單”,引進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,但費用標準要明顯低于其在校外提供同質培訓服務的收費標準。學校選用名單內的服務項目和培訓機構,不得對課后服務代收費加價、獲取收益。藝體考試與招生脫鉤 對于體育、藝術中考,要加強過程性考核,逐步實現考試成績等級呈現,弱化選拔功能。不得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結果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。規范并減少面向中小學生的體育、文化藝術、科技類考級活動。各類考級和競賽的等級、名次、證書等,除另有規定外,不得作為體育藝術科技特長測評、招生入學的依據。《意見》的目標是,到2023年6月底,各地非學科類培訓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。2024年,非學科類培訓治理成效顯著。責編:扶雄芳來源:央視網